网络谣言你信了吗?

“谣言是一只凭着推测、猜疑和臆度吹响的笛子,它会把人们所恐惧的敌方军力增加一倍,正像回声会把一句话化成两句话一样。” ——莎士比亚                                                                    
在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的时候,社交媒体上假消息的传播引起了多方关注。舆论认为“脸书”(Facebook)在美国大选中存有倾向和偏见,并因此误导信息传播。Facebook的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马克·扎克伯格(Mark Elliot Zuckerberg)近期表示,要采取措施防止流言的传播。公众认为今年美国总统选举谣言激增,促使Facebook这样的社交平台“整改”。
 
要说起传播假消息,没有哪一个网站或者社交平台能够比得上“洋葱”(The Onion)。洋葱网站一直以来以传播讽刺性的假消息被人熟知。像这种讽刺性的假消息最能吸引观众眼球,“周六夜现场”(Saturday Night Live)和“每日秀”(The Daily Show)喜欢选择这种套路增加收视率。
 
社交媒体的出现,最初也是希望能够传播正面的、正式的信息。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报道称“Facebook已经成为最受欢迎的社交平台,超过62%的美国成年人在Facebook上获取消息”。当人们在社交媒体上看到假消息时,他们可能认为这些消息是真实的。
 
谷歌(Google)和脸书(Facebook)在近期都发表声明表示会采取措施严查平台上的虚假消息。最近,有一个由高校大学生组成的团队发明了一个浏览器插件FiB,它可以用来帮助Facebook用户区分信息的真假。但是,仅仅是凭借以上的这些措施是不足以遏制住谣言的传播。
 
在网络虚拟世界中,虚假信息可以通过文字和图片的方式传播,公众真的对辨别虚假信息做好准备了吗?
 
纽约州立大学学术副教务长(Vice Provost for Academic Programs,SUNY Empire State College)托马斯·麦基(Thomas Mackey)等一些高校的研究信息科学的学者发表声明称“现今社会信息纷繁复杂,传统素养(Traditional literacy)和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是远远不够的”。因为,“传统素养重视读写能力,信息素养重视搜寻和检索信息能力”,这些不足以帮助公众辨别信息的真实性,公众需要元素养(Metaliteracy,由纽约州立大学学者Mackey和Jacobson于2014年在其著作《元素养:通过重塑信息素养增强学习者的能力》中提出)——能够明确社交网络中大量信息的真实性的能力。
 
 
 
电子科技助力谣言传播
   
现在,学生是最流行的科技配件和社交平台的主要受众。然而,他们对于这些电子商品和社交网络中信息没有很好的辨别能力。
 
斯坦福大学(Standford University)的学者通过研究发现,尽管年轻人是在这种信息传播便捷的电子时代长大,可以称他们为电子一代(Digital natives),但是他们在浏览社交媒体中的信息时,还是会经常被内容引导上当受骗。这些学者还说,学生们的天真程度令人震惊。他们还表示希望老师和政府能够建立公民身份和数字化素养之间的联系。
 
现在社会中传播的信息都不会用传统的编辑机制进行筛选。同时,信息的形式各式各样,如电子图像、多媒体、博客和维基百科等。但是这些媒介或者平台传播的信息的真实性却不能保证。
 
信息真实性的问题由来已久。比如,在2005年就有一起关于政治人物的谣言流传甚广。这则消息的核心人物是约翰·席根塔勒(John Seigenthaler Sr.),他被维基百科上的一位匿名作者暗指与约翰·肯尼迪(John F. Kennedy)总统和鲍比·肯尼迪(Bobby Kennedy)总统的暗杀有关。席根塔勒站出来挑战这则谣言的真实性,最终证明了他的清白。这些年,一些类似的恶作剧在维基百科上时有发生,这也显示出在网络上传播一条虚假消息是多么的简单。
 
真实检索(Fact Check.org)是一个监督主要美国政府官员话语准确性的网站。在2007年,美国众议院民主党(House Democratic)领袖南希·佩洛西(Nancy Pelosi)身陷谣言中。公众被谣言误导,认为佩洛西提出了对退休金等基金征税来帮助非法移民和少数族裔。真实检索网站敦促公众在处理这类问题时能够有自己的看法,提出一些关键问题,而不是被谣言所误导。在2016年,该网站推行了一系列措施促进公众对网络信息的批判性思维。
 
掌握元素养
    
电子素养提供了对电子技术的熟练应用,然而元素养强调的是人们要对事情有自己的思考。具有元素养的人们可以以自我的思想或者信仰处理信息,判断其真伪。
 
要想掌握元素养,首先也是最重要的是先对信息的来源提出质疑。比如,掌握元素养的人们会仔细区分各式各样的网站和媒介,包括官方网站(如纽约时报和美联社)和非官方平台(博客、推特等)。他们会质疑来自这些网站或者社交媒介的信息的可靠性,他们既不会盲目的相信官方网站的信息,也不会偏信某一博客大V发出的帖子。在电视新闻频道,如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able News Network,CNN)或者福克斯新闻(FOX News)发布的信息在他们看来有可能和博客帖子一样不准确。
 
第二,掌握元素养的人们能够敏锐地感知自己在阅读这些信息时的感觉。当人们碰上和自己信仰一致的事情时,一般不会对其深究。换言之,当人们不认同某一信息时,一般都更倾向于探究其真相。考虑自己的思想能够提醒人们,在做出判断时需要超越自己的感觉,掌控自己的认知能力。掌握元素养的人们习惯去思考,不管他们是否相信这件事情或者信息。
 
假设不能验证信息的真伪
   
元素养可以帮助人们理解信息来源,分清楚信息来自于研究结果还是经过编辑的评论,区分官方消息和小道消息的可信度,不轻易盲信别人的评论。就像当人们在阅读一则新闻的时候,如果能够仔细思考,就会不断否定自己的假设,寻找其他的资源来验证信息的真伪。
 
艾瑞克·塔克(Eric Tucker)是德克萨斯州(Texas)奥斯汀市(Austin)一家营销公司的联合创始人,他今年已经35岁,但是近期在推特上发表了一篇幼稚的文章,声称反对特朗普的抗议者有组织地去参加了特朗普的集会。尽管他的推特上只有40个粉丝,但是这种阴谋论在网络上传播开来,成千上万的推特用户都相信了这条消息。类似的情况在社交网络上层出不穷。
 
这个例子也反映出了在社交网络上信息有广泛的受众,虚假消息传播迅速。当人们看到一则消息既有文字又有图片时,已经开始相信它了。同时,也显示出对于社交媒介上的信息人们不能提出关键问题,也不能够对待信息有自己的想法。换句话说,尽管社交网络上传播着纷繁多样的信息,但谁也不能保证它就是真的。
 
“火眼金睛”辨真伪
   
元素养强调的另一个方面就是信息是如何在网络上进行修饰和传播的。信息的修饰可以有多种形式。首先就是媒介经常选用的方法,在文字的基础上添加图片、视频、动画和插画等。另外一个就是从公众的心理出发,看上去很专业的内容一般更会得到读者的认可。
 
社交媒介的流行使得信息传播越来越便捷,五花八门的信息满天飞。每个人都可以拍照发微博,也可以在朋友圈抒发情感,电子科技的发展促进了信息的传播,公众自身都是信息制造者。
 
但同样的素材可故意设计成吸引人的特性,用于传播虚假信息。元素养可以帮助人们学会区分官方消息和小道信息来源。
 
掌握元素养的人们学会去验证修饰后的信息内容,去确认信息是不是真的像看起来那样专业和准确。即时信息网(www.realnewsrightnow.com)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它不像名字看起来那么真实,它往往会用一些吸引人的标题传播虚假消息。公众要学会鉴别网站内容的真伪,只有读者的内心有意识地去区分,才不会被谣言蒙蔽。
 
做一个有责任心的公民
   
由于社交媒体是互动和协作性质的,元素养学习者必须有负责任的贡献精神。元素养促使人们在分享信息时有道德考虑,如信息必须准确等。但这还是不够的。元素养对每个人在精神和情感层面有潜在影响,使他们在参与信息传播时能够做到不发布谣言。他们认为自己在公共空间有责任做到公平和公正。
 
元素养能够普及吗?学校要起到自身的责任,一切从娃娃抓起,在日常教育中,学生学会对信息有辨别能力,不利用电子科技传播谣言。学生应当明确当他们在发推特、博客、脸书或者回复别人的帖子的时候,所说的话全部都是真实的。
 
当社交媒介使每个人都可以在网络上发表言论时,有一个缺点也不容忽视,即虚假信息和虚假新闻故事的共享从根本上改变现实的表象。

责编:科普知识网

分享到:

>相关科普知识